冷链物流网认为冷链新质生产力旨在构建适应现代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冷链新生态。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三要素相互作用的生产系统,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三要素之间关系和谐与对称程度决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从而决定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速度。所以生产力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资源再生的结果,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
任何能促使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三要素及其组合升级或跃迁的因素,都会促使生产力迭代与更新。因此,随着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要素的出现,生产力必将升级为新质生产力。

冷链新质生产力何去何从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仍然是一种“生产力”,但具有新的特质,是新发展格局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对应和匹配的、具有新特质的生产力。它以创新为主导,摒弃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生产路径,展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质,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它源于技术领域的革命性突破,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产业结构的深度优化升级。
新质生产力赋能构建高质量冷链物流生态圈
冷链物流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联系着现代农业、食品加工、医药产品等的生产端和消费端,是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重要支撑。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不断提升的品质化、精细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不断涌现的进口冷链产品、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直播电商、预制菜等新业态,不断拓展的海外布局新趋势等,都促使冷链赛道持续创新发展。
冷链赛道创新包括全过程、全环节、全场景的冷链物流服务业态创新,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实现全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融合与协同发展,整合冷链上下游业务,连通上下游生态,积极打造冷链新生态圈,实现对价值链的赋能和供应链的管理效能倍增。通过产业链供应链这种生产组织方式,把冷链大生态圈拓宽为上游农食及医药产品等制造领域,中游冷链物流仓运配领域及下游冷链后支撑服务领域。
“冷链新质生产力”的焕发逻辑,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三要素及其组合的倍增式跃升。它不是“1+1+1”之后再多加几个“1”,而是在“1+1+1”的基础上再“×2、×3、×4”。它的成长,已摆脱传统路径,走上新的赛道。因此,在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冷链新质生产力 =(冷链科技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上下游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源+设施设备+相关产品)组合优化
冷链新质生产力旨在构建适应现代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冷链新生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新基建、新能源、新技术(科技)为核心,以体系建设、标准引领、融合创新、协同共享、绿色低碳、数字赋能、链接国际和人才培养为关键提升点。
第一,体系建设。我国要夯实冷链物流“三级”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进“321”冷链物流运行体系,高质量推进城乡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推动冷链与现代农业、食品工业等融合发展,支撑构建国内国外循环新格局。具体通过完善建设“四横四纵”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提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间供应链协同运行水平,推动基地间冷链物流规模化、通道化、网络化运行。此外,建立全国统一的冷链物流体系,可以有效解决冷链物流系统资源重复配置、管理条块分割、市场区域割据、城乡渠道不畅等弊端。
第二,标准引领。未来会加强对冷链物流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提高冷链物流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包括建设标准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提高物流效率和安全性;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规范物流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优化物流流程,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建立完善的质量追溯系统,实现对冷链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和可追溯,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客户信任度,以规范冷链物流市场秩序,提高整体水平。
第三,融合创新。一是在国家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区域联动等战略深入实施之下,冷链物流已深入融合到我国农食、医药等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重点聚焦“6+1”重点品类,强化冷链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深耕产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二是冷链物流与种养殖业、加工业、交通运输、零售业等多业态深度融合,簇生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三是在“田头直配”“社区团购”“直播带货”“预制菜”“私人订制”等新消费形式驱动下,对冷链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四,协同共享。随着冷链体系要下沉乡村、全社会物流体系降本增效,协同共享是必要手段。一是在产地生产预冷端和配送末端的环节,冷链资源更加分散,空置率较高,通过资源协同,共享整合,可有效缓解下沉市场紧缺的冷链需求,提升预冷及保鲜库的利用率。二是提高冷库、冷藏车、冷链园区等资源的共享利用率,能够有效促进冷链零担和共配等业务的增长,从“竞争”到“协同”“共享”,实现降本增效。三是多数平台的搭建都是通过共享资源,统一实现物流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系统效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物流成本。
第五,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价值共识,中国正以生态外交、美丽中国建设等战略拓宽国际战略空间。我国已作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等顶层政策,冷链行业和个体都在为此而努力。冷链物流行业需要从冷库建设、冷链运输、园区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管理等环节,力争做到节能减排、低碳零碳和降本增效,其中,新能源冷藏车、低碳冷库和零碳园区等是当前重要抓手。
第六、数字赋能。数智化创新和转型是冷链物流发展新动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智能化技术可以为冷链物流各领域、各环节赋能。通过建立冷链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信息交流,实现科学布局和供需信息实时对接,完善物流信息网络,以及全过程智能化监测产品、调控设备、优化流程,提高冷链体系的质量效率、透明度和精准度,有效促进冷链物流业态模式创新和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七,链接国际。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带动效应的体现,国内自贸区试点扩大及RCEP等政策不断深化,大量农食和冷链物流企业开始布局海外市场,寻求“第二条增长曲线”。随着政策的推动和实施,进出口生鲜品类和数量大幅提升,由此与之配套的海外冷链物流需求激增。未来,更多的冷链物流企业会加快海外冷链物流布局,提升相关口岸国内外冷链通道衔接和组织能力,推动国内外冷链双循环格局构成。
第八,人才培养。随着冷链物流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冷链生态圈上下游融合趋势明显,市场化体系化特征更明显,势必更需要专业化、复合型及创新性人才。冷链作业涉及从产地端到销地端冷链相关全环节,因此,需要产地认证、质量追溯、田头集货、产地预冷、冷藏保鲜、分级包装、设施运维、冷链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冷链运营、冷藏库管理、冷链运输、物流信息管理及流程优化等人才。因此,畅通生产、运营,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打造与冷链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