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通常包含易腐食材,冷链物流能够在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终端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将温度严格控制在食品安全标准范围内,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长、延缓化学反应,确保预制菜的新鲜度、口感和营养价值,为消费者提供安全、高品质的预制食品。
拓展销售半径,借助冷链物流的高效冷藏运输网络,预制菜企业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将产品销往更广阔的市场,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使预制菜可以跨越地域限制,快速、精准地送达消费者手中,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

冷链物流对预制菜行业及供应链金融模式
推动行业标准化,冷链物流要求严格的作业规范和质量监控,这有助于推动预制菜产业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企业需要在生产、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遵循统一的标准和流程,以确保冷链的有效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提升食品安全透明度,通过集成信息化技术,冷链物流系统可实现全程追溯,记录预制菜在各环节的温度、时间等关键信息,增强食品安全透明度,提升危机应对能力,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快速定位和解决,增强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心。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预制菜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冷链物流需求的增长,为冷链物流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业务机会,同时冷链物流的完善也为预制菜企业提供了更好的物流保障,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共同推动了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
增加企业成本,冷链物流的设备和运输工具需要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和精确的温控功能,如冷藏车、冷库、保温箱等专用设备的购置和维护费用较高,能源消耗、人员工资、保险费用等运营成本也较大,这增加了预制菜企业的物流成本和运营压力,可能会导致产品价格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提高行业门槛,冷链物流的高要求和高成本使得一些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较弱的企业难以进入预制菜行业或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提高了行业的进入门槛,可能导致部分小企业被淘汰出局,行业集中度提高。
对冷链物流服务能力的依赖,如果冷链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和能力不足,如运输过程中出现温度波动、延误等问题,可能会影响预制菜的品质和销售,甚至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预制菜企业对冷链物流服务提供商的选择和管理难度增加。
冷链物流供应链金融模式
贴现模式,中小型冷链物流企业可凭借与核心企业业务往来中获得的商业汇票,向银行或金融机构申请贴现。在该模式中,企业通常需要将其产品作为质押交给银行或金融机构指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通过贴现获取流动资金,缓解资金压力。
保兑仓模式,中小冷链物流企业向银行申请采购融资,银行向核心企业支付集中采购贷款,核心企业将货物作为质押送交银行指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仓储并监管。中小冷链物流企业需在规定日期内根据提货向银行分期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银行则根据还款额度指示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向中小冷链物流企业发货。
基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物流金融模式
银行对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由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对与其有长期合作的中小冷链物流企业提供快捷灵活的融资服务,并对融资进行担保,以客户质押的货物作为反担保。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直接监管质押贷款业务,商业银行不参与该质押贷款的资质审核。
仓单质押模式,客户将冻品等货物存入资金方指定的冷库,资金方现场或远程查验货物的数量、重量、品质等基本信息后,按照双方事先约定好的价格、放款比例、账期给验收合格的货物所有者提供资金。下游客户在约定时间内提货,并支付给资金方本金、利息、手续费等。
应收账款保理模式,如果三方冷链物流客户与客户存在账期,在服务完成后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收回款项,而此时自身又缺钱,就可以将应收账款转让给供应链金融公司或保理公司,获得一定比例的资金融通,待应收账款到期收回后,再与金融公司进行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