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冷链物流网近日获悉,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谋划未来10年我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大国粮仓”的河南粮食产业经济定位并不意外。
为落实“大国粮仓”定位,《规划》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了两条红线:一是确保河南省耕地保有量稳定在10955.52万亩以上;二是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9837.89万亩。
更具看点的是,《规划》为落实国家关于构建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要求,我省确定了63个农产品主产县(市)。
要注意这里的用词,不是粮食主产县,而是农产品主产县(市)。《规划》虽然没有详细列出63个县(市)名单,这其中,当包含粮食主产县,养殖(生猪、牛羊等)主产县、种植(蔬菜、菌菇、中药、水果等)主产县等为主的众多产业品类县域。强调“农产品”这一产品定位,河南渴望走出农业原粮、原材料供应大省认知定势,期待成为农产品精深加工大省的意味清晰。
提出农产品主产县(市)发展目标,与《规划》提出了未来10年发展愿景目标有关:到2035年,河南综合实力、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列,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显见,要实现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发展目标,如果河南众多的农业县域不能提升人均生产总值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必将影响这一发展目标的达成。
我们知道,在河南,农业县域的代名词基本是贫困县,只有粮食(蔬菜或水果)生产供应,大宗商品生产溢价低,没有能力享有深加工产业带来的高附加值,农业县域正是河南发展愿景目标达成的最大短板。
也就是说,如果河南要实现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那么,63个农产品主产县转型高质量发展,实现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轨是关键之举。
那么,未来10年,63个农产品主产县达成的路径在哪里呢?
食业观察家认为,至少有三条发展原则需要遵循:
一是提升县域要素资源的匹配度。先看一个案例,通许县为打造“中国酸辣粉之都”产业品牌,不仅县里成立了酸辣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酸辣粉产业链专业招商团队,还设立了规模为10亿元的酸辣粉产业基金,助力推进酸辣粉产业链项目招商工作。与此同时,为酸辣粉产业健康发展,通许又成立了酸辣粉产业协会,举办全国酸辣粉产业发展大会等。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对一个农业县域来说,在围绕食品主导产业发展上,政府必须在产业注意力,人力资源、金融资源以及财政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形成全县上下同心,攻坚克难,集中资源支持主导食品产业发展,才有机会突破本地产业发展局限,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差异化发展,县域食品深加工产业才有机会突破。
二是加大县域增量产业资源的聚拢度。当下,县域经济依赖增量产业发展拉升经济增长的发展趋势不会改观。对于农业县域来说,依靠县域农业特色产业优势、特色农业资源招商是富有成效的招商举措,也是推进农副产品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型的有效出路。不过,在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并不突出的背景下,如何吸引增量项目布局,这是河南63个农业县域正在面临的课题。
通许县的做法,颇具启发价值。还从最近的案例说起,6月12日,通许县计划建成年产10万吨红薯淀粉及马铃薯淀粉生产线的淀粉产业园,据说,亚洲规模最大,这一项目启动背后,是该县招商吸引众多酸辣粉产业企业之后,为延伸酸辣粉产业链,打造酸辣粉产业集群上马的配套工程,为下游酸辣粉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这一招商项目的落地,清晰地显示出地方政府在增量产业发展上围绕主导产业布局的发展思路。这一发展决策是符合县域比较优势发展逻辑的,具有增强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竞争力的功效。
通许的做法,在临颖、温县等河南休闲食品产业大县均有实践,这印证了一个事实:河南63个农业县域要实现转型成为农产品主产县必须做到两点:1、 坚持县域农业比较优势发展原则;
2、 是围绕县域比较优势产业布局增量项目,强化围绕产业招商,提升产业资源的聚拢度。
三是增进县域存量产业资源的“含新量”。经历了四十余年改革开放,河南63个农业县域的农业比较优势产业在技术、人才与装备持续输入的条件下,大致都有一至二个优势农副产品加工业,有的还更多,也诞生多家细分产业龙头企业(地域性的,甚至是全国性的),这些产业与企业其实就是农业县域转型发展的基本盘,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存量产业企业才是63个农业县域农副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加工业转型驱动的真正动力。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存量产业企业转型发展呢?从食业观察家在河南多个农业县域实地调研看,企业的技术与装备向着数智化转型成效已经突显,河南食品产业加工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最大的OEM代工基地。最大的产业短板是企业在产品创新研发、人才引进与品牌培育等制造业“微笑曲线”两端上布局缺失。
作为食品界知名产业品牌机构——纳食科技品牌专家认为,河南63个农业县域要实现农产品立县目标,必须要立足于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可以从三个维度突破:一是确立特色产业定位(确立差异化产业线路);二是确定产业品牌地位(打造产业城市名片);三是导入产业专家智库(借助外脑实现产业聚链成群)。当然,关键是产业龙头企业要从规模型扩张向内涵型增长转轨,河南农业县域向精深加工业转型之路才会开启,培育农产品主产县(市)的努力才会有收效。